首  頁 關于鑫鼎 品牌文化 新聞資訊 產品中心 科學技術 招商加盟 營銷網絡 聯系我們
 
   當前位置:首頁 >> 新聞資訊 >> 行業動態 >>
 
行業動態
公司新聞
行業動態
媒體聚焦
圖片新聞
公益活動
宣傳視頻
員工風采
知名品牌
 三峽文化講壇實錄之金堅范談“和合”文化(摘錄)

    眾所周知,古代世界存在著六大文明,即巴比倫文明、古埃及文明、古希臘文明、羅馬文明、瑪雅文明和中華文明。這些古老文明,都曾擁有過自己的各具特色的輝煌,令后人嘆為觀止,但其中多數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轉移、中斷、殞落、消失,留下千古之謎。

    唯獨中華文明,五千年來,雖歷經戰亂顛沛、歷朝興亡,卻以其頑強的生命力,一直延續不斷地發展下來,未曾有過中斷,成為世界歷史上一個十分突出、引人注目的現象。一個重要因素是中華文化的強大凝聚力、親和力。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,是“和合”文化。

    在中國文字中,“和合”兩字是兩個單獨的字,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現。“和”,原義是聲音相應的意思,后來演化為和諧、和平、和睦、和善等。“合”,原義是指上下嘴唇合攏的意思,后來演化為匯合、結合、合作、凝聚等。

    到了春秋時期(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),“和合”兩字開始連用,“和合”就成為一個整體概念。就是說,在承認事物各不相同,有矛盾、差異的前提下,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統一于一個相互依存的和合體中,并在不同事物的和合過程中,取長補短、存優去劣,使之達到最佳組合,由此促進新生事物的產生,推動事物的發展。

    由此可見,和合文化有兩個基本要素:一是客觀地承認不同,比如陰陽、天人、男女、 父子、上下等,相互不同;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機地合為一體,如陰陽和合、天人合一、五行和合等等。和合范疇顯然比一般性地提和平、和諧或合作、聯合內涵更為豐富,外延更為廣泛,層次也更深入。和合這一概念,體現了中華民族歷來就有對事物整體辯證地認識的優良傳統。

    孔子有名言: 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又說:“以和為貴。”就是說,孔子贊賞和,而鄙視同,因為那些只求事物之等同劃一而排斥不同事物的人,則是小人了。孔子“和而不同”的思想比較能夠反映和合文化的本質。

    除了儒家之外,釋、道和其他文化流派也普遍接受并廣泛使用這一概念,成為貫通中國文化思想領域里一個綜合性概念。在中國,“和合” 文化的基本精神已植根于人們的潛意識之中,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。中醫、京劇、國畫,一般被視為中國文化的三大國粹,這里面都可以看到和合精神的存在。
 
    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日本侵略中國之后, 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。 此時中華民族意識空前覺醒, 民族救亡壓倒了個人的欲望和需求。 “皮之不存,毛之焉附?”中國的知識分子與民族共命運,有些人直接投身于血與火的抗日救亡斗爭之中, 有些人用詩文為抗日救亡搖旗吶喊, 有些人則兩者兼而有之。 喚起億萬同胞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的《義勇軍進行曲》,產生于也只能產生于中華民族處于最危急時刻的1935年。中國文學的這一特點,恐怕是不同于西方國家的。在中國人民之中,“四海之內皆兄弟”的觀念根深蒂固。因此,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,盡管有民族沖突的悲劇,但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以至不斷融合,一直是占主導地位的。漢族是今日中國56 個民族中最大的民族,約占總人口的9 3%,其本身就是多種民族融合而成的。歷代史學工作者都注重書寫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,尊重少數民族所建朝代的正史地位。

    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確實是民族之間和睦相處、促成自然融合的大熔爐。鄧小平先生提出的“一國兩制” 理論和香港、澳門的順利回歸,從理論和實踐上提供了和合的范例。“一國兩制” 就是“和而不同”。自香港、澳門回歸以來, 保持著不同于大陸的制度, 但與大陸的有機組合和產生的良性運作, 明顯使香港、 澳門及其與大陸的關系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。2005年以來,兩岸關系發生了令人可喜的變化,但反對“臺獨”的斗爭依然任重道遠。分離主義思想是與中華民族的傳統和合思想背道而馳的,因而是不得人心的。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, 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在“一國兩制”的框架下的和平統一,為中華和合文化精神的發揚光大,提供又一實際范例。
 
    在國家關系上,西方講求戰勝、征服別的國家。而早在兩千多年前,中國思想家們就提出了“協和萬邦”、天下一家的理想。“協和萬邦”這一主導原則,為歷代思想家所崇尚。20 0 5年是鄭和第一次遠航600周年。英國退役海軍軍官孟席斯為了研究鄭和航海的事跡,到過120 多個國家的9 0 0 多個博物館、 圖書館、檔案館收集有關資料,歷經14 年的調查研究寫成《1421:中國人發現世界》一書。孟席斯在書中這樣評論: 與以后西方的航海家征服性、侵略性的遠征根本不同,鄭和是和平文化的象征。和而不同,貴在創新,和是創新的源泉。“和實生物,同則不繼”,就是說,只有參差不齊、各不相同的東西,才能取長補短,產生新事物,而完全相同的東西聚在一起,則只能踏步不前,永遠停留于原有的狀態。

   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立文早在1990年就提出“和合學”思想,后來又發表專著《和合學概論》。張教授指出:“所謂和合,是指自然、和合、人際、心靈、文明中諸多元素、要素的相互沖突融合,以及在沖突融合過程中各元素、要素的優質成分和合為新的結構方式、新事物、新生命的總和。”華夏子孫,不管你生活在中國大陸還是臺灣,生活在北美還是東南亞,都承認自己是龍的傳人。龍就是各種動物的一些要素統一于一個新型“動物”內。龍的身子是蛇,卻生著魚鱗,尾巴也是魚的樣子。頭像馬,卻挺著獅鼻,張著驢嘴。還有鹿角、牛身、鷹爪、狗腿等等。鷹可以搏擊長空,魚可以在水中游泳;牛是力量和笨重的體現,而蛇象征著靈活和輕盈;雄獅是兇猛的,而鹿是溫和的。所有這些都構成了一對對的矛盾體。而正是這樣一個和合而成的新奇動物,它可以上天人海,呼風喚雨,神通廣大,無所不能。

  相應發表評論
  刊登評論區
用戶名: 觀眾其名為空則為好友的秘密發部
   

版權所有:鑫鼎集團 鄂ICP備14004031號 地址: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伍臨路31-33號